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服务机器人在教育、军事、农业、医疗、海洋勘探等领域的广泛应用。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总销量544.1万台,同比增长15.9%;销售额高达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48个国家在发展机器人,其中25个国家400多家企业涉足服务型机器人领域,如能力风暴专注于教育机器人、iRobot专注于家庭服务机器人、Intuitive Surgical致力于医用机器人、Aldebaran SAS专业提供个人机器人、Boston dynamics则主要开发军用机器人,并诞生了类似iRobot扫地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极具性的商业化产品。
我国服务机器人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并不慢,行业亮点频现,个别企业在某些领域已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例如,我国水下机器人研发进展巨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在冰雪面移动的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进入试验阶段,并已开始承担极地科考作业等任务;自主研发的多种型号核裂变堆运行维护机器人已投入示范应用,为我国核能源安全利用提供技术手段;救灾救援、公共安全等多种型号机器人也进入示范应用阶段。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9月底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超过1500家。
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到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OFweek行业研究中心经过数月调研重磅推出《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2016版)》,全面梳理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服务机器人重点应用领域、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归纳总结。最后对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国际上通常从机器人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家族中的年轻成员,指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
作为机器人家族中的新生代,服务机器人备受关注,但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工业机器人而言,尚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定义,各国科学家对它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认可度较高的定义来自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提法:“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完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服务工作,但不包括从事生产的设备”。德国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全自主或半自主地为人类或设备提供有用服务的机器人”。而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为“智能服务机器人是在非结构环境下为人类提供必要服务的多种高技术集成的智能化装备”。
先进的服务型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和环境互动,配备影像、语音、触觉等各式感测器,结合人工智慧能及时反应外在情况且具备学习能力,因而又被称为智能型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的出现时间,稍晚于工业机器人,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全球服务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不高,但由于受到简单劳动力不足及人口老龄化等刚性驱动和科技发展促进的影响,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服务机器人按照其应用领域划分,主要包括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Personal/Domestic Service Robots)和专业服务机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s)两大类。其中,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残障辅助机器人等;专业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国防机器人、野外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和物联网、大数据、计算机、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的快速迭代,促使服务机器人在军事、农业、医疗、海洋勘探、家庭等领域的广泛应用。2015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总销量544.1万台,同比增长15.9%;销售额高达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随着技术进步、老龄化趋势和劳动力不足等因素推动服务机器人进入推广,未来服务机器人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到2018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3500万台,销售额达28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