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工智能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98年学校设立的计算机系。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于2015年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 针对新兴产业开办新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全面遵循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战略,培养根植南昌,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设有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三个专科专业。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实验室建设,建有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信号与信息处理仿真实验室、电路与系统仿真实验室等。同时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需要, 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先后与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竞赛,近五年获得奖项300余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平台。(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9月30日)
2.软件与区块链学院于2020年7月成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全国第二家、江西省首家云学院鲲鹏中心落户学院,同年12月成立华为鲲鹏产业学院,挂靠软件与区块链学院。学院是全国区块链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江西省数字经济学会会员单位。
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努力践行学校“三元育人”校本理念,积极实施“三段六化三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实基础、强能力、能创新、高素质”的应用型软件人才,服务于江西“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的经济发展。
目前学院下设“一个中心、四个教研室”:华为云学院鲲鹏中心、区块链工程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教研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设有区块链工程、软件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两个专科专业。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基本合理,教学能力较好的师资队伍。
近二年获得省级课题19项,国家专利10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主编、参编教材9部;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50余篇;教学成果奖校级3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重点建设专业校级1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线.智能制造工程学院聚焦江西省“2+6+N”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对人才需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定实施“三元育人”的校本教育理念,以“根植南昌、立足江西、辐射周边”为定位,重点打造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开展智能制造新工科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6个专科专业。同时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培共育、共生共赢的理念来整合资源,努力打造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与国内上市公司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有大族激光校企合作班,与中软教育联合举办有华为云鲲鹏班。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供需比例约为1:5,近三年就业率超过90%,优质就业率20%以上,且逐年稳步提升。近年来学院共被录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近76人,博士2人。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近三年荣获省级以上110余项奖,获奖学生数300余人,占在校总人数24%。如“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荣获全国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西省民办高校首次),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全国三等奖1项、获省一等奖3项、省二等奖5项、省三等奖7项;2022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荣获三等奖。
4.建筑工程学院以培养适应建筑工程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城镇规划、土木工程、水务治理、市政园林、建筑装饰等行业,设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水利水电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四个专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多门课程为校级省级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在校学生1800余人。
学院秉承“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实施“双养”育人工程,构建“三师共育、三院协同”的应用型人才主流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开展“八共”建设,着力打造“智能建造”、“数字造价”、“智慧水利”特色,将BIM技术应用融入专业教学体系,让学生素质得到拓展,技能得到提高,思想不断成熟,人格得到完善,形成高效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效果,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拥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校内建筑工程实验实训基地,主要由直观教学区、建筑模型展示区、专业实验区构成。建有工程结构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BIM实训室、智能楼宇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个专业实验室,及工程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CAD制图实训室等4个基础实验实训室,能完全满足我院所有本科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及专科实践教学需要。并先后与全国数十家建筑施工、工程设计、造价咨询、园林装饰等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人才输送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校企联盟关系,能够为我院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实习机会和更好的就业指导机会。通过实训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的工程实践工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和明显增强。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准,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院高度重视科研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社会生产服务能力,以科研服务和生产应用推动广大教师的授课水平。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数量与层次不断提升,应用研发水平持续提高。近三年来,学院师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部、市厅级课题20余项;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5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在各项专业赛事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大赛一等奖20余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50余项。
5.国际商务学院始终坚持“专业+外语+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涵盖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下设专业之间相互交叉的特点突出,学科建设的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国际商务学院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学院本着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组建了一支多元化、高学历、教学见长和科研并举的高水平优质师资团队。学院现有多功能商务仿真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2020年3月23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于学校正式签约,于我院联合打造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校企双方在电子商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协作,阿里巴巴数字贸易学院将做到课程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致力于打造跨境电商人才、管理人才和数字人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数字贸易中的优势,并由阿里巴巴集团内相关领域的专家、高校导师一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人才培养过程秉持“三元育人”校本理念,落实学校“三院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形成了“12345”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素质以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会计基础实训室、金融综合实训室、财务共享实训室、大数据财务实训室等各类校内实训场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同时携手行业龙头企业用友集团,共同成立了江西省首家用友新道数字财经产业学院,依托用友深厚的产业资源以及新道科技丰富的教育服务经验,构建了数智财经实践教学中心为主的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程形成的“一专双师三融合”特色的协同育人重要作用。
现代管理学院是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整合学校原有学科资源而设立的二级学院,现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办学层次,同时也是学校最具有活力的院系之一,学院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学院设有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健康服务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以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六个普通专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教学团队2020年被评为省级高水平应用型教学团队,2021年物流管理专业被遴选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四星级本科专业点。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加大学生实践、实训力度,目前各专业实验实训室总共10个,分别为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室、新媒体营销室、现代物流中心、智慧物流仿真实训体验中心、餐饮实训室、国际交流中心、健康体验实训室、旅游酒店数字化运营与管理多功能实训室和酒店客房实训室。学院还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17个,基本满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相应地对管理学类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大。管理类专业不受各类组织形式的限制,不论是在竞争激烈的发达地区大城市,还是在发展中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都能实现自身价值与专业价值。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国内外大中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三资企业等从事决策咨询、商务运作及管理工作;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学院每年邀请邀请优秀校友和相关专业的职业导师到院进行交流,协助本院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并每年举行辰林杯职业技能大赛等辅助性实习与就业相关活动;跟进就业情况,到访毕业生工作地点,慰问关心毕业生工作状况。学院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培养质量,毕业生质量优秀,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道德素养、敬业精神、知识结构、专业技能、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文化素养等各方面都较满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好评。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OBE)教育理念,坚持“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校本理念和“三院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想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确保各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的达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18年《“四维”互动思想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基于MOOC环境的主题教学法改革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4年《三元育人视域下“一信四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现代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建设与实践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艺术设计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99年江西财经理工专修学院成立的美术系。2015年将美术系更名为艺术设计学院,光华宝石矿物资源学院是2019年由地质学家刘光华博士国际团队成立的教学单位。2021年12月,学校为打造“艺工”结合的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将光华宝石矿物资源学院与艺术设计学院合并,成立光华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目前,学院专业结构呈现跨学科特点,其中艺术学范畴本科专业为: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工学范畴本科专业为: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学院学科竞赛和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国际级赛事、国家级学科竞赛、省级一类赛事共计175项。其中国际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6项。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省级一类竞赛:一等奖21项,二等奖36项,三等奖52项。教师发表论文140篇、省级课题结项16项、省级课题立项19项、教材出版5部、发表专利25项。博物馆和艺术设计学院产学研中心分别荣获江西省、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
落实学校“三院协同”主流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学院实际,创新 1124人才培养模式。即发挥“一个优势”:即聚焦江西省“2+6+N”重点产业链的优势;落实“一个标准”:即“国标”;坚持“两个贯穿”:即将“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四个“对接”:即“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链岗位集群”,“多学科资源对接,建立共享、互选的课程体系”,“宝石工艺与创意设计对接项目实践教学”,“艺术创作(宝石衍生品)对接社会项目服务”,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
学院已有刘光华自然遗产博物馆、艺术设计产学研中心、珠宝鉴定中心、影视动画实训室、陶艺实训室、视觉传达与互联网品牌实训室、数字媒体与虚拟交互实训室、新媒体艺术实训室、基础技能实训室、金工基础实验室、宝石与地学材料实训室、宝石切割加工实训室、红色与地学旅游实训室及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已经展开系列的合作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与经济价值,目前学院与自然资源部国检珠宝培训中心(NGTC)、江西国际珠宝城、江西国匠王府珠宝有限公司、江西卓恒文化传媒集团、江西小马奔腾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元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西婺源一甲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江西九天星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昌谷联贸易有限公司、匈牙利佰路得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三十余家省/境内外相关机构签订了合作培训、实习实践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助力产学研协同发展。
音乐学院建于2001年,现设有音乐学、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本科专业,以及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空中乘务三个专科专业。设有六个教研室:理论与器乐教研室、声乐与合唱教研室、钢琴教研室、舞蹈教研室、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研室、表演教研室。
学院建有钢琴(双钢琴)实训室187间、表演实训室4间,舞蹈实训室6间,直播室和录音室5间,青云合唱排练厅和室内小型音乐厅,大型融媒体直播间,学院拥有6300平方米的现代设施齐备的音乐厅,可容纳1200余名观众,能举办高水准大型歌舞晚会及各类文化学术活动。优美的环境,丰富多样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学院人才培养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育人为特色;以青云合唱团、辰林国乐团、大学生艺术团为拓展实践平台;形成专业与行业、教学与实践、讲台与舞台、校内与校外二元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与江西省歌舞剧院、江西省话剧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特别是中国合唱协会江西合唱基地落户我院,是江西省唯一国家级合唱基地,也是全国唯一落户高校的合唱基地。
教育学院是在原教育与体育学院基础上,2021年学校结合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和未来学科发展需求,建设的专业学院。现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为校级一流专业、教育部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专业。
学院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三元育人”办学理念,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以“OBE”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与国家标准统一、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双强、教学软件与硬件建设并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长的理念,深入实施教师养德修为、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学生素质养成、第二课堂工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精技能,优素质”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实训的环境。学院建有教育综合实训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幼儿保育实训室、科学探究实训室、数码钢琴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验室、手工制作实训室、舞蹈实训室、数字书画实训室等24间实验实训室。学院注重产教融合,通过建立“校-园、校-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先后在南昌经开区锦城幼儿园、南昌东湖小学、深圳京发教育等多家幼儿园、小学、教育公司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学院不断强化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学原理》获江西省高校疫情防控线上优质课程三等奖,《普通心理学》获批江西省线上线上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应用型教学团队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立项建设(2022年),教师教育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获批江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立项建设(2023年)。《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课程获批学校精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立项,《幼儿园环境创设》《蒙氏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竞赛一、二、三等奖,学院教师主编或参与出版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师口语教程》等多种应用型教材或书籍。
学院团总支获评江西省五四红旗团总支,1个团支部获评全国高校活力班级团支部,1名教师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学生获评中国电信奖学金,2名学生获评江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获全国“千校千项”好项目,连续两年获江西省优秀实践团队,3名师生获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朝阳伴夕阳 携手共陪伴”志愿服务项目获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学院申报的“童心港湾”志愿服务项目获团江西省委立项,2020年学院获批的“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实践队被教育部、团中央表扬。
近年来,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江西省赛区、江西省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江西省模拟政协提案征集大赛、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等专业技能、创新创业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近百项,学院获评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普通话大赛优秀组织单位。
体育学院创办于2005年,2018年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合并为教育与体育学院;2021年10月,独立设置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部)拥有一支爱岗敬业、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0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64人、外聘教师2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5人。学院(部)设有体育教育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学生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全民健身操舞联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多次获得江西省大学生篮球比赛冠军;江西省大学生足球比赛曾获五连冠;江西省大会田径比赛获十多个单项冠军,三个单项破省记录;江西省大学生国际标准舞冠军3项,2022年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比赛中获得17金11银11铜的好成绩等。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8个,计算机硬件开发实验室6个,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11个,单片机接术实验室4个,
机械与建筑设计实验室21个,电力系统实验室5个,画室13个,琴房21个(包括多媒体教学琴房),
招生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项,省级一流课程(含精品课程、线门
上一篇:了解建设工程之工程量清单维护合法权益
下一篇:清华大学工程实践教育改革观察